环球连线 | 一桥飞架两国情

[复制链接]
查看: 2156|回复: 0

24

主题

37

帖子

99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积分
99
发表于 2023-3-23 05:30:1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
新华社莫斯科 3 月 20 日电 莫斯科东南的卡利特尼科夫墓园里,有一座玄色墓碑:正面印着一位胸佩奖章、慈爱微笑着的老人,反面刻着一座如飞龙凌江的大桥,桥下浩大涛声呼之欲出。
在此长眠的是苏联援华桥梁专家、中国 " 人民友爱使者 " 康斯坦丁 · 西林,墓碑反面是他作为总工程师到场计划和制作的 " 长江第一桥 " 武汉长江大桥。
这座大桥开启了西林家属传承四代、连续近七十载的中国情缘。
父亲 " 最疼爱的孩子 "
三月的莫斯科仍不时飘雪,记者来到西林后人家拜访。西林 76 岁的长女叶连娜和 68 岁的次女安娜开门并热情欢迎。
屋内暖和、整齐,中国元素到处可见:墙上挂着中国画和书法作品,书架上放着中文册本和中国怀念品……
" 父亲与中国的故事要从很早提及,现在仍在继承。" 叶连娜娓娓道来。
1948 年,西林作为苏联桥梁专家被派往中国东北资助构筑铁路和桥梁。
1949 年,西林担当中国铁道部顾问,到场成渝、天兰、兰新铁路的路桥建立,足迹遍布大江南北。
1954 年,苏联当局调派 28 人专家组来武汉救济建桥,西林担当组长,倾力构筑武汉长江大桥,直到 1957 年 9 月竣工。在此期间,叶连娜和安娜随父母在中国居住。厥后,武汉长江大桥成为西林一生中最自满的作品。
" 武汉长江大桥是父亲最疼爱的孩子,也是西林家属和中国朋侪的交情之桥。" 叶连娜说。
刚到中国时,安娜只有一个月大。长大后,她继续父亲的衣钵,成了一名桥梁专家。
安娜先容说,长江水文条件复杂,用老方法修大桥昂贵、伤害、费时,且对工人康健大概造成危害,于是父亲提出一种在天下上还未被利用过的 " 管柱钻孔法 "。为论证新方法,西林多次被召回莫斯科,应对其他专家种种质疑和磨练,终极新方法获批,用在了武汉长江大桥建立上。大桥工期提前了整整 2 年,造价大幅低落。自此," 一桥飞架南北,天堑变通途 ",新中国有了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。
曾和西林共事修筑武汉长江大桥的赵煜澄曾回想道,西林从不讲求吃穿,但对工作极其认真严酷," 是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精力的人 "。
中铁大桥局原副总经济师、桥史专家余启新说,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那年,很多老百姓给新生儿定名 " 武桥 "" 江桥 "。
为表扬西林的贡献,中国国务院向他授予由周恩来总理亲笔签订的感谢状。武汉长江大桥的怀念碑上,用金色铜字铸上了西林等 28 位苏联专家的功绩。1995 年,中国对外友协授予他 " 人民友爱使者 " 称呼。
安娜讲道:" 父亲对中国有着极特别的感情。每次从中国返来,父亲总是带着欣喜的眼神和心情,冲动地说,他非常爱中国人民。"
" 哪怕厥后父亲年岁已高,身患重病,但照旧乐此不疲地前去中国,探望他深爱着的那些桥、那些人。" 安娜说。
外公遗愿的继续者
西林生前盼望子孙可以或许学习汉语,继续两国之间的友功德业。为实现他的心愿,叶连娜的女儿叶卡捷琳娜在莫斯科国立大学学习时,选修了中文,连续外公与中国的缘分。
叶卡捷琳娜曾多次赴华学习,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。她的研究课题多与中国生态和情况掩护相干。现在她在莫斯科大学、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教学中国地理、文化、经济相干的课程,领导更多的门生走近中国。
1996 年,叶卡捷琳娜到武汉担当汉语培训,第一次亲眼见到了外公日夜缅怀的武汉长江大桥,感受到本地人民对西林的感激和缅怀。
叶卡捷琳娜搬来厚厚一摞资料,满是西林同中国有关的照片、报纸和信件。她把全部资料按主题和年代分类,扫描存储为电子版,恐怕丢失破坏。
她警惕翼翼地抽出两张照片说:" 这是外公和中国同事的合影,而这张照片是三十年后外公再访中国,和当年部门同事的合影。"
三十年,照片从好坏到彩色,西林从青年变白头,稳定的是他朴拙的笑脸和对中国朋侪诚挚的友谊。
" 这些都是中国人自觉写给外公的信。他们虽不熟悉外公,但都非常感谢他对中国作出的贡献。" 信件来自天南地北,写信者涵盖各行各业。
睁开一封信笺,上面秀气的字迹写道:" 最敬爱的西林叔叔:迩来你的身材好吗?学习与工作都顺遂吗?……当我们看到《陕西青年报》上登有长江大桥在本年 10 月 15 日正式通车这险些令人难以信赖的消息时,我们其时感到无比的快乐……长江大桥的乐成,是和你的切身引导和夜以继日的忘我劳动分不开的…… " 落款是:" 你的好青年,陕西省澄城中学初二乙团分支,1957 年 11 月 5 日。"
信件生存得齐备,若不是邮戳上的日期作证,很难信赖这是 60 多年前的物件。
醒目中文的叶卡捷琳娜,透过信中朴拙的字句,比家属中其他人更懂得中国人对外公的感情,并决定把这份爱传承给下一代。
" 汉语是天下第一大语言,是将来的语言,中俄交情源远流长,我盼望两个女儿也学习汉语。" 她说。
代代相传的中国情
叶卡捷琳娜的大女儿娜斯佳本年 19 岁,刚上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一年级。" 我小时间,妈妈教我汉语。考大学时我本想选中文专业,但很惋惜,分数不敷,终极学的是泰语。" 提及本身的 " 中文梦 ",娜斯佳颇有些遗憾。
" 我想重拾中文学习,由于汉语真的很美、很风趣!我很喜好书法,喜好写汉字!" 她向记者展示汉字簿,一笔一画写得有模有样。
" 有一年,我想给妈妈送个生日礼品,就本身试着画了一幅中国画。" 娜斯佳取出她的童贞作《喜上眉梢》,画纸上一只喜鹊立在梅树枝头,神形兼备,旁边写着三个汉字 " 要开心 "。
6 岁和 12 岁时,娜斯佳跟着家人去中国旅游。" 我太喜好中国了!我很喜好中国菜,有些固然很辣,但我喜好!" 娜斯佳说:" 我也很喜好中国的天然风光和人文修建。"
" 早上我跟外婆伴着音乐跳广场舞,特殊有氛围。跳完我们又去吃早餐,太好吃了,中国美食令人难忘!" 娜斯佳说着说着又绕回吃上面,西林一家笑了起来。
" 你想去哪个中国都会生存?" 记者的这个题目把娜斯佳难住了,她先是说 " 北京 ",妈妈问道," 那上海呢?" 娜斯佳支支吾吾,正思索要不要换成上海时,她的姨婆安娜发起:" 要不去成都?恰好你喜好吃辣。" 一家人看着娜斯佳左右为难的样子再次大笑起来。
唯一没笑的是叶卡捷琳娜 6 岁的小女儿萨沙。小萨沙不开心了,由于百口人都去过中国,只有她没去过。
萨沙会一点简朴的汉语,特殊喜好大熊猫,一个月至少要去莫斯科动物园看一次大熊猫,家里有许多大熊猫玩具。
" 我很想去中国。" 萨沙说," 我们家每年都庆贺中国春节,聚在一起吃妈妈做的中国菜,看中国春晚。"
一座桥,两国情,四代传承,西林家属见证着中俄两国人民的交情。叶卡捷琳娜说:" 中国元素已经浸入到我家生存的方方面面,我盼望,我的孩子们能将这份诚挚的中国情不停传承下去。"
总筹谋:吕岩松
总监制:袁炳忠
筹谋:倪四义 范伟国 惠小勇
监制:李拯宇 冯俊扬 薛颖 金学耕 魏建华
统筹:谢鹏 徐海静 闫珺岩 赵宇 刘恺 李鹏翔
实行筹谋:郑开君 吴植
记者:孟菁 曹阳 于艾岑 熊琦 周天翮 眭黎曦
文案:陈汀
报道员:奥斯特罗维多夫 奥西波娃 科兹洛夫
编辑:程大雨 马晓燕
新华社国际部 亚欧总分社 湖北分社团结制作
中铁大桥局团体有限公司帮忙
新华社国际流传融合平台出品

R1V775LHHNT2B2N5.jpg



【纠错】【责任编辑 : 张旭烨 侯强】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